热门文章
popular articles13450008977
2025-10-09 编辑:雷宁普 阅读量:219
大家对日常可见的雷电并不陌生,它伴闪电与雷鸣,壮观又令人生畏。雷电具有电压幅值高、电流通流大、雷击时间短、瞬时能量强的特点,易产生破坏。然而“光储充”产品大都放置于室外,容易成为雷电的“目标”。

雷击对储能模块、光伏逆变器、充电桩等电力电子设备的作用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四类,其破坏机理与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:
1.直接雷击:雷电直击设备本体时,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会引发数十千伏级瞬时过电压。该过电压远超设备内部器件(如IGBT、电容)的耐压阈值,易导致器件击穿、绝缘失效,进而造成设备不可逆损坏。
2.间接雷击:雷击发生于电力线路(含架空线、电缆线路)时,数十千安级雷电流会通过线路瞬时注入设备电源端口。即便雷击点距设备较远,雷电流沿线路传导过程中虽会因线路损耗产生衰减,但其残余强度仍足以突破设备电源端口的防护等级,引发内部电路故障。
3.感应雷击:雷电击中设备周边建筑物、接地极或地面时,会以击中点为中心形成瞬变磁场。该磁场切割设备线缆(如信号线缆、控制线缆)时,会通过电磁感应在缆芯两端感应出数千伏级瞬态过电压,此类过电压易侵入信号端口或电源模块,导致接口电路烧毁、模块功能瘫痪。
4.地电位反击:雷击地面使接地网电位骤升时,设备接地端与非接地端(或不同接地极)之间会形成显著电位差。该电位差通过设备接口(如通信接口、电源接口)产生反击电流,击 穿接口绝缘层,造成接口损坏及内部电路传导性故障。
此外,电力系统中断路器分合闸、电容组投切、电动机启动等操作过程,会因电路拓扑突变产生操作过电压,形成类似雷击的浪涌冲击;同时,雷电电磁脉冲(LEMP)可通过空间辐射耦合方式穿透设备外壳,干扰内部敏感电路(如控制芯片、采样电路)的正常运行,甚至触发设备误动作。
基于上述风险,设备防雷设计需构建“屏蔽—等电位连接—浪涌保护—接地” 协同防护体系:通过屏蔽结构削弱空间辐射干扰,利用等电位连接消除电位差,配置分级浪涌保护器(SPD)抑制过电压,结合低阻抗接地系统快速泄放雷电流,最终实现全场景、全路径的防雷防护。
诚然,已做好全方位的防护是否就安全了?为何还要对“光储充”产品进行雷击测试呢?
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这在储能模块、光伏逆变器、充电桩等电力电子设备的防雷领域具有指导意义——即使产品依据NB/T 32004、GB/T 44026等标准要求安装电涌保护器后,也不代表其防雷性能可实现“绝对可靠”,仍需通过实践测试验证实际防护效果。
当前,电力电子技术向高度集成化、微型化方向快速迭代:一方面,设备内部线路拓扑更复杂,控制单元、功率模块、通信模块等高密度排布;另一方面,元器件封装尺寸持续缩小,芯片、电容、绝缘器件等间距大幅缩短,导致其绝缘耐受裕度降低,更易在瞬态过电压作用下发生击穿放电,给设备防雷带来新挑战。
此背景下,通过人工模拟雷击测试验证“光储充”设备防雷性能至关重要。根据相关标准或企业要求对储能柜、光伏逆变器、充电桩等设备进行雷击测试,在设备正常工作状态下将雷电流从电源端口注入,重点监测以下关键工况:
1.电涌保护器的分流效果,包括 SPD 的动作响应时间、残压值(即雷电流经过 SPD 后剩余的电压)是否符合设计要求,能否有效阻断过电压侵入设备内部;
2. 设备核心功能状态,如是否保持正常运行(如逆变器功率输出稳定、充电桩充电流程无中断)、是否出现宕机(如控制系统失电、功率模块闭锁)、是否存在局部元器件损坏(如熔断器熔断、IGBT 模块烧毁、通信芯片失效等);
3.设备辅助系统状态,如温度监测、过流保护、过压保护等安全机制是否正常触发,数据采集与传输功能是否受干扰。
工程师可根据测试结果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,具体包括:
1.线路排布优化:调整电源线路、信号线路的走向,避免与易受干扰的控制线路平行敷设,增加线路间距以降低电磁耦合风险,必要时采用屏蔽线缆并做好接地处理;
2.元器件升级:更换绝缘等级更高、瞬态耐受能力更强的元器件,或选用限制浪涌电压能力更强的压敏电阻及其他元件,或在关键端口增设次级浪涌保护器件,提升局部防护等级;
3.软硬件协同优化:硬件层面优化接地回路设计,降低接地阻抗以加速雷电流泄放;软件层面升级控制算法,增加过电压、过电流的快速检测与保护逻辑,避免设备在瞬态冲击下因响应滞后导致损坏;
4.结构设计调整:优化设备外壳的电磁屏蔽性能,减少雷电电磁脉冲(LEMP)对内部电路的辐射干扰,或调整内部模块布局,将敏感元器件远离易受雷电流影响的区域。
通过“测试-整改-再测试”的闭环优化,可确保设备在实际雷击环境中具备更可靠的防雷性能,切实保障“光储充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,同时也可以降低运维成本,提升品牌品质。
相关文章